健康室 > 疾病 > 胃平滑肌肉瘤
胃平滑肌肉瘤
  • 病因
  • 症状
  • 预防
  • 治疗用药
更新时间:2023-03-21
胃平滑肌肉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?

  (一)发病原因

  与胃肠道其他间质肿瘤类似胃平滑肌肉瘤主要起源于平滑肌组织,少部分可能为神经起源。部分由良性胃平滑肌瘤恶变而来。

  (二)发病机制

  胃平滑肌肉瘤大多位于胃近侧的1/2,即贲门、胃底区域,其次是胃体部,巨大的平滑肌肉瘤有时可累及全胃。

  1.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,可单发或多发,直径从数毫米至十余厘米,甚或超过20cm,一般直径在10cm左右,呈结节状或分叶状。较小的平滑肌肉瘤多位于胃壁内,外观与平滑肌瘤相似,可向胃腔内隆起呈广基无蒂,少数可呈蒂状,其表面的胃粘膜往往有溃疡形成,小的较表浅,直径约0.2cm,大的可达5cm以上。较大的肿瘤常向胃腔外突出,少数呈哑铃形,并可侵犯周围脏器和组织。一般认为,肿瘤呈结节状,向腔内或腔外生长,有囊性变或大而不规则的溃疡者,多为平滑肌肉瘤。切面呈淡褐色或黄白色,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呈淡褐红色,可见到编织状纤维束,并有坏死、出血及囊性变。

  肿瘤呈球形或半球形,主要在粘膜下扩展,与胃壁呈垂直性生长。可单发,亦可多发,部分由良性平滑肌瘤恶变而来。好发于胃壁的中上部,以胃体部为多见,其次是胃底部。

  半数的病例有肿瘤中心性溃疡,加之血循环丰富,故破溃后常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。肿瘤可直接侵犯胃周围组织,常累及大网膜及腹膜后,并经血行转移,多见于肝,其次为肺。淋巴转移不常见。

  2.组织学特征 肿瘤细胞呈梭形,与正常的平滑肌有些相似,胞浆较丰富,细胞核位于中央,呈卵圆形或棒状,染色质粒粗,可见核仁。但肿瘤细胞数多而密集,明显异形性,核呈多形性,核巨大而浓染或大小形状不等,核仁粗大,可见多核巨细胞,核分裂象多见。瘤细胞呈束状及编织状排列。肿瘤间质较少,有玻璃样变及黏液变性(图1,2)。肿瘤细胞有时呈栅状排列,颇似神经鞘瘤,要注意鉴别。

  

 

  

 

  平滑肌肉瘤与良性平滑肌瘤的区别,单是肿瘤的大小难于作为判断其良、恶性的指标。在组织学上主要根据细胞的异形性及核分裂数加以鉴别。通常将细胞密度大而无分裂象或甚少分裂象的肿瘤称为平滑肌瘤。相反,生长活跃,富于分裂象细胞的肿瘤称为平滑肌肉瘤。

  Martin于1960年发现一种胃平滑肌肉瘤的亚型,并称为恶性平滑肌母细胞瘤(leiomyoblastoma)。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其改称为表皮样平滑肌肉瘤,其组织学特征是: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,无平滑肌纤维,细胞质内有空泡形成,故核周围可见一透亮带。肿瘤细胞聚集成片状,而非束状或编织状排列。这两种平滑肌恶性肿瘤除组织学外,其大体形态、生物学行为,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均极为相似。

  Shiu等根据软组织肉瘤的形态学标准(表1)将平滑肌肉瘤和表皮样平滑肌肉瘤再分成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两种,此种病理分级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预后。

  

 

  3.分型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

  (1)胃内型(黏膜型):肿瘤位于黏膜下,向胃腔内生长。

  (2)胃外型(浆膜下型):肿瘤位于浆膜下向胃外生长。

  (3)胃壁型(哑铃形):肿瘤同时向黏膜下和浆膜下生长,形成中间有肿瘤组织连接的哑铃状肿瘤。

  4.肿瘤的扩散方式有

  (1)血行转移:胃平滑肌肉瘤以血行转移方式为主,转移部位多见于肝脏,其次为肺和脑。

  (2)直接扩散:也可种植播散,浆膜下层的癌组织,可直接扩散至邻近的组织和器官。

  (3)种植转移:癌细胞突破浆膜后,可种植于腹腔和盆腔器官腹膜上。

  (4)淋巴转移:淋巴转移较少见。

胃平滑肌肉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?

  【临床表现】

  症状无特异性,其出现时间和程度取决于肿瘤的部位、大小、生长速度以及有无溃疡。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诊,其次为上腹部不适和轻度疼痛。约1/3患者可扪及上腹肿块。

  上腹部不适、疼痛,上消化道出血、肿块是胃平滑肌肉瘤的的主要临床表现。胃平滑肌肉瘤的患者病程长短不一,症状出现时间和程度与肿瘤生长部位、生长速度、类型、病期及有无溃疡出血等因素有关。早期由于肿瘤倾向腔外型生长,症状隐匿,多无特殊

胃平滑肌肉瘤应该如何护理?

  由于胃癌的病因尚未明确,故无特殊预防方法。除应注意饮食卫生、避免或减少摄入可能的致癌物质,可多进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、水果等。对所谓癌前期病变,要进行密切随访,以早期发现变化,及时进行治疗。

胃平滑肌肉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?

  (一)治疗

  本病对化疗、放疗均不敏感,确诊后应行手术治疗,术式根据肿瘤大小、部位、有无转移而定。肿瘤切除率较高,有人报道切除率高达95%胃平滑肌肉瘤应根据病变的范围作手术切除。较小的肉瘤可以距离瘤缘3cm以上作局部广泛的切除。较大的肉瘤应作胃大部或全胃切除以及胃周淋巴结的切除术。因为胃平滑肌肉瘤瘤体有时生长很快,但很少侵犯邻近器官,因此尽量争取手术切除,常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。若肝内有孤立性转移瘤,而且病人一般情况尚好,能耐受手术者,可以行胃部分切除术及肝脏转移瘤的局部切除,亦能获得较满意的姑息疗效。常采用以下术式:

  1.楔形胃切除 适用于小于5cm或良性肌瘤恶变可疑者。切缘定在2~3cm以上,缝合切缘,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生理结构。

  2.胃大部切除术 适用于肿块大于5cm,小于10cm,或肿块靠近贲门或幽门,切缘应距肿瘤5cm以上。

  3.全胃切除术 适用于肿块侵犯大部分胃者,切除全胃及网膜。

  4.整块切除 适用于胃外有侵犯者。手术切除胃壁及胃外所有肉眼可见肿瘤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组织,然后根据情况重建消化道,应尽量符合消化道生理解剖结构。

  5.复发肿瘤 即使手术切除困难,仍可尝试手术切除,应尽量切除肿瘤及受累脏器。

  化疗及放射治疗对胃平滑肌肉瘤均不敏感。

  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35~50%。

  (二)预后

  胃平滑肌肉瘤5年生存率为20%~54%,国外文献报道,肿瘤低度恶性者5年生存率81%,高度恶性者为32%。国内学者统计,胃平滑肌肉瘤病理分级1级者5年生存率为46.8%,2级为26.9%,3级为16.7%,病理组织学分级对预后有重要影响。

  一般认为,胃平滑肌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,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50%左右。Shiu对胃平滑肌肉瘤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因素作了研究,指出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、大小及有无邻近组织脏器浸润三者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。认为这三个因素能客观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,并据此将胃平滑肌肉瘤分为三期(如表3所示)。在三个因素中,除病理分级需经病理检查后确定,另两项则可通过手术探查作出判断。因此,该分期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预后作出评价,目前为一些学者所采用。

  

 

  另外,胃平滑肌肉瘤预后还与下列因素有关:

  1.大体类型,以壁间型预后最好,随后分别为腔内型、腔内外型、腔外型。

  2.肿瘤体积是否≥6cm。

  3.有否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组织。

  4.胃黏膜有无溃疡出现。

 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,学者们指出rasp21过度表达,DNA为异倍体的患者预后较rap21低表达,DNA二倍体者明显变差。

保健品查询
健康导航
电话::
邮箱: